晶圆代工业者Globalfoundries不久前宣佈将投资100亿美元在中国成都兴建晶圆厂,这对看著中国积极扶植本土
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的市场观察家们来说,并非出人意料的讯息。
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总裁Bill McClean接受EE Times驻美国硅谷编辑Rick Merritt访问时就表示:「随著
台积电(
TSMC)、联电(UMC)、中芯国际(SMIC)纷纷在中国扩充晶圆厂产能,我相信Globalfoundries也认为他们需要有所行动。」
Globalfoundries将在中国投资兴建晶圆厂的举措,昭示著中国正在发动扩充本土
半导体产能的军备竞赛;而当然,每一桩重量级业务/技术讯息的公佈,对其他公司与/或技术来说,都会伴随著损害或是利益。
究竟在Globalfoundries的投资案中,谁会是赢家?从长期观点来看,谁又可能在横扫中国之「晶圆厂海啸」中成为输家?
FD-SOI技术成为中国业者宠儿
让我们从赢家开始说起;其中最大的一个胜利者,无疑是全空乏绝缘上覆硅(FD-SOI)技术的支持者,他们致力于让FD-SOI成为低功耗、行动装置应用的替代製程技术,而那些付出可能最后会在中国市场开花结果。
有一些迹象显示中国与FD-SOI的连结,但没有人确定是哪一家中国晶圆代工业者愿意在该技术上赌一把,因此大家都在等其他的线索;现在答案揭晓了,就是那座Globalfoundries将在成都兴建的新晶圆厂。
Globalfoundries在宣佈投资讯息时明确表示,该座晶圆厂在量产转移自该公司新加坡厂之180/130奈米製程约一年之后,预计在2019年将进入第二阶段,致力于以转移自德国德勒斯登(Dresden)厂的22奈米FD-SOI製程生产晶片。
而除了Globalfoundries的成都新厂,还有其他几个线索显示中国正默默地将
半导体製造技术发展聚焦于FD-SOI製程:
上海新傲科技(Simgui)在2015年秋天开始量产该公司首批8吋SOI晶圆片,採用法国业者Soitec的Smart Cut製程技术;(Soitec是
半导体材料开发/製造商,在2014年与新傲科技签署策略伙伴协议,包括授权新傲可採用Soitec专有的Smart Cut技术生产8吋SOI晶圆片。)
中国的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National Silicon Industry Group,NSIG)在去年收购14.5%的Soitec股权;NSIG与中国的「大基金」有所不同,后者是一个在2016年初由大基金所成立的投资平台,其任务是建立
半导体材料产业生态系统,聚焦于「超越摩尔定律」。
上海华力微电子(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的高层在1月初前往美国参加SEMI主办之产业策略高峰会(Industry Strategy Symposium,ISS)时,分享了一张投影片显示FD-SOI是该公司投资额达59亿美元之Fab 2计画的一部分。
华力微电子的59亿美元Fab 2投资计画
(来源:华力微电子)
Soitec发言人接受EE Times採访时表示,Globalfoundries成都新厂计画的宣佈:「证实了我们在行动应用市场的策略正确;」以该公司的观点,这不只意味著:「FD-SOI将成为一个标准,就像
RF-SOI那样,」也证实了Soitec的中国市场策略成功。
她并指出,Globalfoundries在成都晶圆厂的投资:「有助于支援中国不断成长的无晶圆厂
半导体产业。」
简而言之,FD-SOI已经正式成为中国
半导体产业发展蓝图的一部分。
那麽,谁可能会因为Globablfoundries的最新投资案而有所损失?
谁可能会因为Globablfoundries的最新投资案而有所损失?
据说中国政府官员认为,
台积电(
TSMC)应该会感受到痛苦,损失不一定是在技术方面,而可能是人才──不过这并不直接与Globablfoundries的成都新厂投资案相关,中国政府官员们相信,
台积电将会因为中国各界(包括GloFo投资案)对晶圆厂的投资而受到更广泛的衝击。
笔者来自美国硅谷的消息来源指出,中国政府官员表示:「这是简单的数学题;」迄今中国对扶植本土
半导体製造业的投资承诺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而除了檯面上的这些资金,其他投资还包括今年1月份紫光集团(Tsinghua Unigroup)将在南京打造300亿美元的记忆体厂,以及Globablfoundries的100亿美元成都新厂。

中国的晶圆厂投资活动
(来源:IBS)
而当我们提到新晶圆厂,通常只会想到是哪家公司得花多少钱来建立产能、採购设备;但对于IC製造实战经验不多的中国来说,其实晶圆厂必备的工程人才成本,会是更需要考量的。
上述消息来源表示,随著新晶圆厂如雨后春笋冒出头,中国必须延揽精通製程技术、良率、故障、生产线管理…等等事务的製造人才:「如果人力相关支出是可比较的,中国所需的人才数量大约是整个
台积电员工数的三倍。」
该消息来源表示,
台积电目前的硬体核心技术/製造人力估计不到1,000人,当然
台积电拥有无与伦比的智财(IP)优势,约领先同业超过5年;但如果
台积电开始流失人才呢?假设招募一位人才需要100万美元(包含奖金与红利):「要建置相当整个
台积电的团队,成本约10亿美元,而这只佔据中国投资
半导体产业之预算的1%而已。」
那麽,中国是否有可能将当地某些晶圆厂的运作归入
台积电?或者说是否有一天,
台积电会变成「中」积电?这听起来像是酒桌上的玩笑话,而且会让人觉得说这种话的家伙真的喝太多,但这种想像其实多多少少有一些根据。
事实证明,人才流失对
台积电来说不是白日梦也不是秘密,在1月底一篇台湾当地英文报纸 《China Post》的报导就指出,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与行政院长林全会面时直言,未能遏止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
根据该报导,张忠谋在该场于行政院举行的会议中表示,那些技术人才被中国挖角:「政府应该努力思考如何留住人才,并吸纳更多好人才到台湾;」而他也认为:「只提供补贴还不够。」报导也引述了台湾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柯承恩(Ko Chen-en)的说法,他透露他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在毕业之后被中国公司延揽。
这并不代表
台积电对中国视而不见,该公司──特别是张忠谋本人,曾承诺在南京兴建一座晶圆厂,不过该投资案的金额仅30亿美元,与其他竞争对手相较,规模小得多;并不清楚
台积电是否只倾向于如此「小手笔」,也有人猜测是
台积电负责执行的中阶主管并没有完全接受张董事长的原意。
有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虽然
台积电并没有因为中国任何一座新晶圆厂而丧失技术优势,但确实有蒙受严重损失的风险,必须得找到一种能有效抵抗中国砸上千亿美元资金扶植本土
半导体製造产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