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为对Google的禁用有何策略?

2019-10-07 14:41:43 曲高和众 作者:孟庆祥
点击关注->创芯网公众号,后台告知EETOP论坛用户名,奖励200信元

前几天华为在德国发布新手机Mate 30,但官方不能预装Google移动服务(GMS),后来,有个人专门写了一篇用户如何自行安装GMS的文章,Google升级了软件,自行安装软件的的方法也堵死了。

这个事对华为的海外手机销售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象一下如果苹果手机不能安装微信,苹果手机在中国怎么卖?

在美国制裁中兴之前,我就设想一个问题跟别人交流,如果Google不给我们用操作系统怎么办?因为在中国Google也挣不到钱,我要是Google就会考虑这个策略。他们说不会的,你想多了。

事实证明,商业竞争犹如战国时代,所有能致人死地的招法,公司都是有可能采用的,什么背信弃义的事都做得出来,什么不作恶全都不算数的。乔布斯曾经对Google所谓的不作恶就说过,那纯属放屁。我以前也以为Google真不作恶,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种塑造形象的高明说法而已。

这个事情的大致来龙去脉是,5月16日美国宣布封杀华为,当晚何庭波怒发“备胎”一文。后来有人说这事纯属意气用事,你把老美惹毛了,不是人家收拾你更狠吗?我说这样重要的消息公司不可能不研究就随意发出来的。惹毛是一方面,稳住下游的买家、上游的卖家等综合考虑,显然是发比不发要好得多。最关键的这又不是弹琴退兵,是真有备胎。后来华为又撤下“备胎”这篇文章。第一,这表明华为有点纠结,第二,稍微示弱一点,稳定上游供应链的情绪。

6月份,华为又宣布有鸿蒙系统。8月10号,华为宣布装鸿蒙系统的电视发布,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策略,如果装在使用量巨大的手机上,一个不太成熟的系统一旦有问题是灾难性的影响。但操作系统这东西不像原子弹秘密研发,爆炸了就成功了。操作系统必须在使用中成熟,验证其可行性。这个影响力小、没有比对的产品是最好不过的。所以,华为也不能不宣布,又不能太宣布,因为这种产品需要市场培育成熟。

后来,华为高管在各种场合以及任总接受的很多次采访中不断重申,鸿蒙主要面向非手机类万物互联。但凡有点考虑都知道这是安抚Google的,假设Google真的给华为用安卓,华为确实会选择在安卓上稳妥发展,让鸿蒙成长期尽可能长一些。Google当然心知肚明,表面上为了显示其不作恶,也声称尽力支持华为。实际上,Google很想至华为于死地也是明摆着的,华为也心知肚明,假装打马虎眼而已。于是,就发生了Mate 30不能安装,包括用户不能私自安装GMS这件事。

那么,这事如何破?容我慢慢道来。

一、行业的四种内在属性

农产品基本上没有品牌的,传统服务业是很难有规模的。这是农业社会延续下来的基本特征,其实是行业的内在属性。

到了工业社会,卡耐基的炼钢厂、福特的汽车、洛克菲勒的石油,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人们逐渐明白,许多工业品是有强烈的规模效应的,也就是说规模越大、优势越大,行业倾向于向垄断或者寡头竞争的方向发展。

1980年代,哈佛大学的迈克波特也注意到了不同行业的属性,在《竞争战争》中提出了行业天然垄断和天然分散的概念(也许是在《竞争优势》中,记不清了)。

到了信息时代,人们逐渐发现了第三种产业属性,就是网络性。其实,早在一个多世纪前,AT&T就发现了网络性的巨大优势,电话明显不同于传统工业品和其它服务,谁的网络大,谁的优势就更大。后来,麦特卡夫提出的网络价值等于节点数的平方就是对网络价值简单粗暴的概括。

政府很快就发现,网络这种优势很容易让大者迅速形成垄断,于是,强行互联互通用法律的方式搞定。我的网络虽然小,但你必须让我能接入你的网络。这样的话大网的优势一下子被削弱了,指数优势瞬间变成了线性优势。

互联网诞生,是一个新玩意。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有无穷多种,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大大小小,干各种事的互联网公司相当多。因为互联网构建在已经四通八达的电信网之上,具有一点服务全球的属性,其边际成本为零,这种特点会造成竞争激烈,所以,免费成为基本特性。

互联网是先有免费,后来才发现盈利模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人们终于整明白,免费吸引的流量犹如实体店吸引的人流一样具有价值。在此之后,人们搞互联网不再考虑盈利模式,而是考虑怎么搞流量这个更简洁的问题。

尽管互联网公司非常多,应用非常多。可这个行业并不大,到目前全球互联网总体创造的增值也就4000亿美元左右。对比一下其他行业,全球手机大概5000亿美元,全球汽车2万多亿美元,全球石油2万亿美元,电信运营收入2万亿美元,中国房地产行业收入大概14万亿人民币。

互联网与几个大产业相比体量并不大,只是影响力大。

尽管互联网公司众多,但收入被几个大家伙垄断,其中最大的Google占了三分之一,再加上Amazon、Facebook、中国的BATJ、TMDP等几大公司则垄断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收入。

这些公司垄断市场,你可以说他技术强悍,产品牛逼之类的。但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商业模式,他们的商业模式最根本的有两种优势。

第一,延续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第二,生态优势。

但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不同在于——没有监管。

这就好比中国移动可以让他的网络他的用户和联通、电信不互通一样,瞬间就会把竞争对手搞死。

曾经的短信前些年还有过这样的事情,一个拿着非移动手机的用户由于不能和移动用户互通短信,气的把手机扔到了西湖。

这就是网络优势的巨大威力。前一段时间,有人动了搞社交软件的心思,子弹短信、马桶、闪XX之类的一哄而上,但没过几天就偃旗息鼓。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都无法和微信互通。假设像电信一样立法强制互通,微信、FaceBook的优势瞬间崩塌。

随着互联网做大,我预计强制互通这一天很可能会到来,尽管现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

生态优势则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操作系统。构筑在它上面的各种各样的应用太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可以说生态优势比网络优势更坚固,所以盖茨说他这一生错过最大的生意是手机操作系统没有搞定,价值4000亿美元。

行业的这些内在的属性说一说好像挺简单,但面对一个新事物时,你把它整明白绝非易事。还记得共享单车烧掉的几百亿不?风险投资为啥要去疯狂烧钱?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共享单车应用互联网开锁、管理,互联网许多应用的网络优势自然也会出现在共享单车上面。后来才证明这是一个伪命题。

从过往的历史看,人们在理解和预知、预设商业模式上都是缺乏天赋的,一个小小的进步或者发现都需要烧很多钱,无数企业牺牲,很多聪明人折戟才整明白一个道理。

其实,互联网并非所有应用都有很强的网络效应。早期中国的新浪、网易、搜狐都是新闻类网站,新闻就没啥网络效应。

阿里巴巴电商有B2B、B2C、C2C,具有商品品种极其丰富,覆盖面极广,队伍战斗性强悍的特征,为啥还有京东,后来又出来一个拼多多?最主要的购物的商业模式只是双边网路效应,不像微信是多边网络效应。所谓双边就是卖家多,买家就多,相互加强,这样就构成了网络效应。但你在天猫上买,你的朋友在苏宁易购上买是没啥瓜葛的。但你却无法装一个朋友们都不用的社交软件。这就是双边网络效应和多边网络效应的区别。

Google在移动互联网之前,只是抓住了众多应用的一个大颗粒,然后,他在技术和营销匹配上做的比较好,就赚了很多钱。

后来,他购买了Android,迅速把这个手机操作系统打造成垄断性的操作系统。从网络优势升级到了生态优势。尽管Google收入的大头还是搜索广告,但最坚固的竞争优势已经是安卓生态了。

二、升维、降维

业界流行降维打击这个说法,其实并不严密。从挣钱和商业模式的坚固性上讲,行业分散、规模优势、网络效应、生态模式的确是依次升高的,但要说高维度打击低维度一定很容易这倒未必。行业的属性是天然的,不会因为高维的进入,它就变成了高维属性。高维唯有学会低维的方法才能打低维。同样,低维打高维也需要学会高维的打法。

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进入分散行业照样无法做大,精疲力尽。具有网络效应或者生态模式的企业干规模性行业未必可行。Google是科技能力最强,同时具有网络效应和生态模式的企业,多次尝试做手机也没有成功。微软、Google这种最高维度企业进入社交应用都没有取得成功,他们并不是错过了先发时机,事实上,他们做社交应用都很早,尤其是微软的MSN曾经长时间有很多用户,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败下阵来。

理解并适应一个行业、甚至一种应用比想象的困难许多。从案例上分析,即使胜出者也未必真的就很理解他的行业,只是他的做法碰巧适应了自然选择。安迪·鲁宾率领几个人就把Android搞出来了,后来干手机干各种事情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灵感和运气。小米运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干手机,遇上了几个工业模式的硬汉,照样搞不定。隔行如隔山尽管是农业社会行业不多的时期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行业众多的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华为手机遇到的问题不是降维打击的问题,而是釜底抽薪,用釜底抽薪法,Google也很容易被搞死,比如德国或者随便哪个国家搞一个墙,不允许用户接入Google,他就死翘翘了。而实际上欧盟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罚款上一个特别的税,因为他们具有垄断优势,挣钱太容易了,变相的多收税也是应该的,对比一下烟草行业税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就理解了这么做的合理性。

中国歪打正着,这么多年的墙策略,让中国在信息服务行业构筑了完整的、竞争力强大的生态,这是非常幸运的。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BATJ、TMDP都是窝里斗的区域性公司,并没有有效的延伸到全球。世界的信息行业就是中国+其它,其它全在美国公司手里。好在我们的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在这个区域市场,即使最强的两家基础生态公司完全和我们闹翻,我们也不怕了。

在我看来,华为在搞规模优势这块已经是全球顶级,但如何搞网络效应,如何搞生态建设尚未显示出对这个模式的深刻理解。在企业网,尽管讲黑土地、种庄稼啥的,我觉得还停留在意识形态及朴素思考层面。尚未显示出在操作层面高效、可行的办法。

华为多年前做数据库,做操作系统,说明这个公司有无比的忧患意识或者是野心。但华为也没有想到美国出手这么狠,竞合对手这么凶残。这也是对的,因为料事如神诸葛亮只是小说塑造的人物,大家混战、竞争,对手每招都让你想到,这是不可能的。

华为手机活着、活的不错是没问题的,因为我们有完整中国生态、巨大的市场份额以及华为终端人数较少等几大特点。

对于华为手机而言,如果被打成了一家纯中国公司,在他们看来就是失败。怎么破局呢?

华为在Mate 30上推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HMS,软件兼容性、数量等均不是问题,问题是几个顶级的大型应用不跟你兼容,不让你安装,这怎么办?华为再牛逼也无法突破一个个粘性极强、网络效应明显的应用。

三、一种可能性

我们换个思路,假如你是第三国,是英国、德国或者日本,你互联网应用和IT生态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会不会如鲠在喉呢?

一个大国没有自己的汽车、飞机等传统工业品的痛是比不上没有自己的互联网应用的。互联网应用虽然不是一个大产业,却是一个各行各业都使用的基础产业。一旦别人跟你翻脸,不让你用这些东西咋整?

在过去,我这样说会被认为是杞人忧天,有病。现在美国已经展示了这个手段,斗争这种东西到了一定阶段无所不用其极。

世界上,只有美国、中国有自己的全套信息服务,第三方怎么办?以国家为单位,市场太小、技术能力不行、没有承接的公司,无力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服务。

如果我们把中国互联网服务整个都给他们,比如阿里、腾讯在欧洲建立公司,然后都给他们,这个方案是不是对他们有吸引力?我们这样操作的底层逻辑是这个地方反正也不是我的,不是从自己身上割肉,这个是有可能的,只是在操作上、方法设计上相当有难度。

如果我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我现在就要想办法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我的互联网服务安全,这个事情中国也是可以帮助出一些主意,想一些办法的。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靠创新去磕,一旦历史机遇来临,也不一定就不行。看看过去,微软的Windows Phone比Android早了整整十年,MSN风靡一时,不都烟消云散了吗?QQ在手机上的地位也被腾讯自己的微信取代了,“QQ没犯错误,唯一的错误就是太老了”。马化腾这个话说的真好。在风云变化、波诡云谲的时代,老经常是一种最大的错。

但产品的老化和生物变老的自然规律是不同的,产品变老是因为竞争,生物变老是自身原因。华为对工业品怎么样打败领先者、怎么样建立起来规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一种显式知识,而是潜藏在行动和方法上的隐形知识。从逻辑上讲,隐形知识缺乏让人迅速懂、迅速传播的效率,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它是隐形知识才不容易被竞争者知晓和仿效。华为在工业品的思路,用最简单的词语描述就是爬坡战略。

但在网络效应产品和生态模式产品上,用华为熟悉的爬坡战略恐怕不可行,不知道华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网络效应产品、生态产品需要的奇思妙想,奇思妙想的基础是天才,以及天才对市场需求,对人群、对技术应用的深刻洞见。举个例子,众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做短视频,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做了不止一款短视频,杀出来的是谁?先是快手,在快手市场力那么强大的情况下,抖音一夜之间就爆红了。淘宝系、京东这么厉害,拼多多利用自己的对市场的洞见,更深刻的理解手机购物和计算机购物的区别,硬是夺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最新的包裹数据显示,拼多多的包裹数量达到了淘宝系的1/4~1/3,我用人间奇迹来形容这样的事件。

克鲁格曼形象的把中国经济称为流汗经济,把美国称为灵感经济。其实,华为的爬坡战略就是流汗战略,就算是手机创造了奇迹,其轨迹还是流汗战略。但愿华为未来能够领悟什么是灵感战略。工业经济都是流汗经济,倘若华为不能领悟这一点,我看打高维对手是很难的。

关键词: 华为 Google GMS

  • EETOP 官方微信

  • 创芯大讲堂 在线教育

  • 创芯老字号 半导体快讯

  • 0

全部评论